“二战后,重化工业是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随着这一产业的过剩,经济明显乏力才产生了金融泡沫。一天没有找到新的动力源,我们的危机就远没有结束!”
———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
等到人家进入你的市场,把所有的标准都制定完了,所有的份额都瓜分干净了,我们还有多少发展余地呢?
节能环保产业有没有负效应?当然有!
———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科学院院长陈勇
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一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形象;低碳新时代的“卖碳翁”,已活脱脱成为西装革履的新兴产业代言人。
前不久,陈赵杰在广州与河源之间往来频繁。这位广州东润发环境资源公司总经理虽然年轻,但在碳交易和碳排放管理领域却经验老到。
2009年底,广东国华8.1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在河源市东源县开工,这个总投资2.6亿元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向河源电网提供803万千瓦的清洁能源。2010年,广东国华新能源公司与广州东润发公司在“碳交易”合作上一拍即合,国华新能源董事会委托东润发公司对光伏发电项目进行评估、计算与管理。
太阳能发电几乎是零排放,而目前电网公司每度电的碳排放约0.9千克,这一项目存在很大的减排空间。陈赵杰算盘子一敲,算出了国华新能源公司风电项目的减排额数据。他打算将这一数据向发改委提出申请,并将于2011年提交给联合国注册,一旦完成注册,国华新能源公司的碳减排额度就可以挂牌交易了。
据有关数据统计,2009年,全球碳交易额达1440亿美元。事实上,在全球进入低碳发展的时代,像这类“卖碳翁”般的公司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产业路径
?路径一传统产业改造释放巨大空间
每天“吃”掉600吨污泥,“吐”出能赚钱的水泥。污水处理厂生成的污泥被高温挤压水分后,被加工成水泥成品销售。水泥厂通过技术创新,使污泥变“废”为“金”,不但催生了一条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而且还给广州人更光鲜清洁的环境。
节能环保产业从哪里开始?存量众多的传统产业节能改造将释放出巨大的产业空间。中德合资的国内单机规模最大的广州越堡水泥厂,就是这样一个大胆践行节能环保的传统产业代表。
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扩大,垃圾围城、污水污泥围城成了城市面临的一个极大困局。如何处置污水污泥?有关政府部门费尽思量。
去年,耗资7000万元,引入了6个干燥器,由天津水泥设计院设计的国内数一数二的污泥处理项目在广州越堡水泥厂竣工投产。一年多来,水泥厂已经新增了10万吨产量,而且节约超过一万吨的煤。
在诸如印染纺织、陶瓷、水泥等传统意义上的高污染行业,广东近年来也掀起了规模庞大的升级改造浪潮,设立严格的绿色壁垒,大幅减少污染排放,而一批无法达标的企业已被加速淘汰。
在此浪潮中,由传统产业改造引发的巨大节能环保产业,正生动地阐释着从“绿”到“金”这一主题。
?路径二新兴节能服务撬动千亿市场
在传统行业节能改造之外,逐渐打开的节能环保产业空间催生出合同能源管理和碳交易等多种新业态,快速成长为新一轮浪潮,加速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广州智光电气正是在新兴节能服务业态中吃上“头啖汤”的佼佼者。
4年前,国外盛行的“能效电厂”走进广东,该项目用亚行1亿美元贷款完成,还带动了3亿元人民币的配套资金,预期每年可节约电量8.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4.2万吨。
参与这一虚拟电厂项目的广州智光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其他耗电大户提供节能服务。
智光电气所实践的合同能源管理(EMC)机制是目前国际普遍盛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比如一家工业企业每年电费为1000万元,节能服务公司通过汰旧换新、监控能耗、改进工艺等措施,企业电费只用了700万元。节省的300万元则按事先议定的分成比例,在工业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中分配。
随着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向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这样规模达到数千亿的节能服务市场正初露峥嵘。
申银万国发布的报告给节能服务业展开了一幅美好蓝图:2010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有望达到800亿元,增速有望保持30%—40%,未来行业市场容量有望高达4000亿元。
■广东实践
“工业先锋”变身“低碳试点”
在民间市场开始对低碳市场蠢蠢欲动时,政府及机构层面也开始厚积薄发。广东这个昔日“工业先锋”,今日已变身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份。
听到这个消息,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首席气候变化与能源领事韩天恩欣喜异常,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虽没想到两年前开始的“广东低碳经济路线图”项目能有这么好的前景,但“能成为广东低碳试点的一股推动力量也十分高兴”。
据了解,肇始于2008年“广东低碳经济路线图”,目前已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项目将于2011年3月完成。
对于“低碳经济路线图”的出台,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副所长赵黛青也有发言权,她告诉记者,2007年,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邀请广州能源所参加一个论坛,这时才开始关注“低碳”。一年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美国气候组织,以及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三股力量合一,开始“问道”广东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赵黛青表示,低碳路线图对广东产业的能源消耗现状做了细致分析,同时针对能源需求、技术水平做了深入调查,并根据调查与分析“对症下药”式地节能降耗。
今年10月上旬,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揭牌,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张伟良表示,这标志着碳交易商与排放权交易平台的互动进入实质性阶段。
排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排交所将针对深圳市排污许可证配额交易、CDM(清洁发展机制)、CER(核证减排)、VER(自愿减排)以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提供各种服务,全新的交易模式将破解节能减排的制度性难题。
广东低碳之路逐渐驶上正轨。采访中,韩天恩与赵黛青呼吁:广东应建立一套通行的计算或衡量“碳”的标准,如果标准不统一,未来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可能面临制约。
当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即向全世界宣布推行绿色新政时,“低碳”二字也渐渐成为广东珠三角做鞋老板的口头禅。
20世纪末期以来,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就像工业革命的出现一样,以世界节能环保产业为首的绿色低碳浪潮如同高速列车一样呼啸着扑面袭来。来势之猛,让人始料未及。
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去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重视的朝阳产业。国内统计数据则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广义的节能环保产业蛋糕以万亿元计。
全球经济的“救世主”
以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等为主体的低碳浪潮,正是挽救摇摇欲坠的世界经济的新动力源,绝处逢生的突破口。
前不久,摄影师尼克拍到的一组照片震撼着人们心扉:由过度工业化引发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令地球南北两极曾经终年不化的冰山逐渐消融、塌陷,饥饿至极的北极熊无奈到草原觅食。
如果说,过去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变迁压力在全球启蒙了一场节能环保运动;那么2008年爆发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则迅速地把节能环保产业推上世界经济“救世主”的地位。
“二战后,重化工业是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随着这一产业的过剩,经济明显乏力才产生了金融泡沫。一天没有找到新的动力源,我们的危机就远没有结束!”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一针见血地指出。
何以拯救危机中的世界经济从泥潭中走向复苏?答案是新兴产业,以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等为主体的低碳浪潮,正是挽救摇摇欲坠的世界经济的新动力源,绝处逢生的突破口。
曾经依靠铺就“信息高速公路”摆脱滞涨的美国,早已洞悉绿色经济的背后商机。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声称:“领导世界创造新的清洁能源的国家,将是在21世纪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家。”
欧洲也不甘落后,据英国环境工业协会(EIC)的数据,英国在环境技术领域有各类企业1.7万家,就业人数40万人,年营业额250亿英镑。
2009年12月,一场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大会,更使低碳之火越烧越旺。
内外资抢食节能“蛋糕”
中华电力仅反映了外资抢食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冰山一角,来自欧美的众多外资、合资企业早已在国内节能市场上跑马圈地。
沃尔玛的供应商——东莞柏杰灯饰公司在多年来延续传统的生产方式后,去年终于作出了一项大胆的改变:他巨资请来节能公司为其公司的设备和生产流程作了一次详尽的节能“体检”和节能改造,结果每件产品的平均能耗减少了23%,一年省下了约50万元的电费,投资本金一年回本。
吃下东莞柏杰灯饰这笔节能改造生意的是香港的中华电力公司。受到国内外节能服务的巨大诱惑,中华电力已从过去一个单纯的电力供应商,摇身变为电力供应商和节能服务商的双重身份。从中华电力公司2008年在深圳设立专职节能服务的中电节能公司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已有300多家内地中小企业接下了中电节能抛出的橄榄枝。
中华电力的内地布局仅仅反映了外资抢食中国内地节能环保产业的冰山一角。实际上,来自欧美各国的众多外资、合资企业早已在国内节能市场上跑马圈地。
先知先觉者如西门子,其环保节能方面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囊括了石油、煤炭的采集和开发、风电、火电、太阳能技术等上下游的各个产业链条。ABB、阿海珐、GE等国际巨头亦不例外。
回看国内,一批善于捕捉商机的敏感企业也着力布局市场,小试牛刀。
国内建筑陶瓷成套机电装备的老大科达机电,正是瞅准这一时机,毅然进军清洁燃煤气化系统,在行业内掀起了一场“燃料革命”。
从电力设备商起家的广东智光电气,自2006年进军合同能源管理市场4年来,干得风风火火,眼下业绩已做到2亿多元。
节能产业空间“无限大”
中国具备节能潜力6亿吨标煤,以每吨标煤2000元—3000元算,节能产业空间达到1.2万亿元到1.8万亿元。
目前舒舒服服过日子的企业,再过两年也许就是另一番感受了:以航空业为例,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境内的航班全程排放二氧化碳都将纳入EU-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这意味着,像国航、南航、东航等公司将为超限部分高额埋单。
广州东润发环境资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赵杰表示,如果说碳关税是悬在中国外贸型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么EU-ETS则是勒在中国航空企业的脖子上的井绳,其它行业很快也将步其后尘。
事实上,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碳标签上设立门槛,并直接影响中国中小企业供应商。从2008年起,富士康分批要求其供应商完成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即进行碳盘查),2010年8月,《沃尔玛供应商温室气体革新计划:指南文件》出台,也给中国供应商们敲响警钟。
节能减碳的要求,几乎嵌入到每一个产业中,不惟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节能改造更迫切;不惟破解国外技术壁垒,增加企业自身效益更实在。
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空间有多大?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看来是无限大,“节能潜力将随着技术的提高不断增大”。在他的算盘子里,中国具备节能潜力6亿吨标煤,以每吨标煤2000元—3000元计算,节能产业空间达到1.2万亿元到1.8万亿元。
根据即将出台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狭义的全国环保产业的产值将达到9000亿元,年均增长15%。而由中国工程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更提出,广义上的节能环保产值,到“十二五”末期将达到2万亿元。
■专家诊台
如何从“看上去很美”到“做起来很顺”
节能环保产业听上去很好,看上去很美,可是对于投身其中的企业和企业家而言,但却并非全是香饽饽。作为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其衍生的新业态不可避免遭遇成长的烦恼。
近期,东莞太平镇一位民营企业家向本报报料,投资了几千万元的一家研发汽车尾气零排放的企业,在国庆节过后突然将员工和设备从厂房撤走,不告而别。且不论案例孰是孰非,它揭示的正是节能产品在产业化过程中碰到的风险与矛盾。
节能技术如何实现产业化?在合作中利益如何分配,如何规避投资风险?节能服务业遭遇的资金问题、技术问题、诚信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天不解决,节能环保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问题1:产业发展关键何在?
诊断:核心技术是关键
“在一次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广东城市垃圾的中转、压榨、脱水、分离过程中使用的机器,都不是自己的,都是国外的,还有浙江的!”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科学院院长陈勇颇为感慨,作为全国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却没有培育出一个像样的城市垃圾处理产业链。“广东是全国的机械装备制造大省,完全有条件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有需求,有市场,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培育呢?”
陈勇坦言,我们自己手中的技术、装备大多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真正先进的技术在哪里?在国际大公司手中。“以水处理为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业务都被国际水务公司包办了。这些专业公司的产品研发方向都直接瞄准了中国市场。”
陈勇说,“等到人家进入你的市场,把所有的标准都制定完了,所有的份额都瓜分干净了,我们还有多少发展余地呢?引进国外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果一味地依赖,只会削弱我们自己的发展能力!”
问题2:资金诚信难题何解?
诊断:新机制体制亟待理顺
“合同能源管理常常碰到资金问题,诚信问题,谁来担保的问题。”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赵黛青说,对此亟待有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关规定,理顺机制体制,对合同能源管理的行业健康发展有好处。与此相关的是建立科学的节能监测体系,建立第三方认证评估机构,避免合作双方因标准不一引发矛盾而扯皮。
解决了企业端的问题,还得关注研发端的难题。赵黛青表示,目前国内节能环保产业普遍存在研发资金捉襟见肘的尴尬,“节能技术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保证节能技术产业化投入真正的应用,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问题3:盲目崇拜如何避免?
诊断:警惕产业中的负效应
节能环保产业是朝阳产业,但也不能盲目崇拜,要警惕产业中的负效应。陈勇直言:“节能环保产业有没有负效应?当然有!以电动汽车为例,核心部件电池是有使用寿命的,如果大量电池弃之不顾,或者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结果不就是另一场大规模的污染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另一个产业机会被催生出来了。”陈勇说,“政府意识到主动发展的必要性了,就会鼓励企业大力推进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意识到行业的发展前景了,自然会主动寻找机遇,填补行业空白,在解决负效应的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这才能形成一个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网友数星星
“碳市场试点不能太大,易失控”
昨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战略性新兴产业南方大调研•节能环保”首篇报道刊出后,在网络上再次引发热议。如何把低碳的理念引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成为网友讨论的热门话题。
网友“黄杰夫”:当下,国内碳交易试点成为热点。任何市场机制的建立、即便是试点,也必须遵循市场内在规律。碳市场试点不能规模太大,太大易失控。但也不能太小,太小不能形成流动、透明的碳价格信号。
网友“邵阳文青”:我们还需要大量“推广低碳技术”的各项“政策工具”,比如碳交易、低碳技术转让、低碳投资、技术创新激励措施、税收优惠等。只有建立足够的、具有针对性的“低碳制度”,才能使“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使之进入千家万户。
网友“小虎队”:如果楼盘真能做到“生物低碳”,其节能环保效果肯定不差。但那些楼栋之间距离过近、空地大面积水泥硬化的楼盘,可能难以做到真正的“生物低碳”。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苏稻香 彭国华 景小华 见习记者钟啸
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统筹郭亦乐陈韩晖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