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也是推进节能减排、实现节能目标的主攻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说,“‘十二五’要积极构建‘两型’工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工业节能成效显著
工业节能是我国节能减排的主战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十一五”前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断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15.61%,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下降13.14%和9.66%。“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坚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重点耗能企业和主要工业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实现逐年降低,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0%,工业节能对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工业领域SO2、COD排放量下降13.94%、20.75%,为实现我国减排目标作出了贡献。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成立以来,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系,推广先进技术,开展试点示范,推行对标达标,加强专项督查,促进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完成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前4年,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6006万千瓦,淘汰低能效炼铁产能8170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4亿吨。截止到2010年9月底,我国“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大部分落后设备已被拆除。
二是积极推进工业节能技术进步。通过召开节能技术现场交流会,总结推广行业节能先进经验,并将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典型企业和典型项目纳入国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同时发布了钢铁企业烧结余热发电等8项重点节能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引导企业加大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及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创新节能管理机制。首先,积极推进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自愿协议模式;推动与非重点用能行业龙头企业签订节能自愿协议;推进建立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节能新机制。其次,大力开展企业能效对标达标。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4个行业为突破口,推进粗钢、电解铝等13种产品的能效对标达标工作,使企业自身能效水平达到或接近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再次,推广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2009年开始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工程,对钢铁、石化等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的项目给予财政补助支持,两年共安排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37项,总投资36.026亿元。
四是开展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及示范工程建设。印发了“加强工业和通信业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太湖流域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制定聚氯乙烯等17个重点行业115项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指导各地工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按照要求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开展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质限制工作,制定《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实施“国家统一推行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自愿性认证”。
五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发布专项规划和指导意见,编制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和技术指南,实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健康发展,制定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和指导意见,开展电子废弃物示范基地建设,组织编制再生有色金属利用专项规划等指导性文件,推动再生有色金属行业节能减排作出突出成效;积极推进再制造工作,做好相关试点,组织编制再制造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和再制造产品认定实施指南,发布再制造产品标志,启动再制造产品认定工作,再制造产业开始进入规范发展阶段;营造低碳通信环境,组织编制通信节能产品目录和通信节能技术导则等通信领域节能减排指导性文件,引导通信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全面提升行业能效水平;以“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在全国8个“两化融合”试验区启动142个重点企业试点示范项目,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降耗正从单一的环节向集成的、综合的方向转换,并在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涌现出一批以“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典型企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初步经验。
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虽然我国工业节能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依然不容忽视。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一方面工业能源消耗量大,另一方面,高耗能行业增长过快,工业能耗占整个国家能耗的比例仍然远高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加上能源利用效率低,节能技术和工艺总体落后等因素,工业节能仍然面临许多难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说。
当前,工业节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高耗能行业增长仍然过快。今年上半年,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和化工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17.2%,仍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也大大高于GDP增长速度。高耗能行业消耗的能源远大于对GDP的贡献,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增长将对全国完成节能目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是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转变。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大国地位显著提升,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据统计,我国消耗了全球36%的钢铁、16%的能源、52%的水泥,但仅创造了全球7%~8%的GDP。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对资源环境成本关注不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对资源能源环境形成了极大的压力,亟待得到根本性扭转。
三是预警调控方案启动滞后,部分地区预警调控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截止到8月末,各地虽然都制定了预警调控方案,有些地区还启动了预警调控方案,但部分地区调控时还存在对象不确定、措施不具体等问题。个别地区还存在预警调控简单化、一刀切的做法,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是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进程缓慢,仍有大量的落后机电设备(产品)在使用。特别是一些老企业,甚至是一些大型企业,一方面由于对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由于节能机电设备价格较高,再加上企业经营困难、缺乏改造资金等原因,对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国家明令淘汰的一些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仍在使用。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大力推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改变粗放发展模式,减轻资源环境负担。周长益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目前工业节能的重点还是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十二五’将在继续做好‘两高’行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着重在节约、清洁发展上做文章。”
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自身职责出发,逐步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同时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制定超前性、导向性标准,引导全行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加快推进“两型”工业建设。(记者陈艳敏)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