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本所动态

本所动态

碳资产管理意识明显增强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20年碳交易量激增十倍
发布时间:2021/03/12 13:26:09浏览次数:3722

“碳市场履约工作得到试点纳入企业的积极响应,企业碳资产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2020年,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全年碳交易量达到2909万吨,同比增长1216%,年度交易量排名跃升到全国第二名。”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交易业务部总监安丽日前接受财联社专访时透露。

即将开启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正在给行业带来深远影响,一系列改变正在悄然发声。安丽表示,天排所交易量激增缘于三个因素:一是碳资产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去年以来上市公司主动就市场趋势、参与交易等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沟通的情况在不断增多;二是混改带来的市场机制体制的促动;三是采用了碳配额线上拍卖等方式有效调动了市场积极性。而全国性市场推开带来的规模、机制、前景影响必然将更为深远。

据介绍,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中关于“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设立的,目标是打造利用市场化手段和金融创新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的国际化交易平台。从2008年9月揭牌成立,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实现了国内首笔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电子竞价交易、中国首笔基于碳足迹盘查的碳中和交易、中国首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交易、首笔能效市场交易、国内首笔控排企业CCER线上交易等多个市场第一和创举,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成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量最大的试点市场之一,积累了丰富的碳市场建设和运行经验。

在全国统一性碳市场将于6月底前开启的背景下,对于未来地方性碳交易市场与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关系,安丽表示:“全国碳市场将会在‘顺利对接,平稳过渡’的基调下,逐步纳入八大行业。已经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将不再在试点交易所进行交易,直接进入全国市场。结合目前的现实情况,电力行业是首个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未被纳入全国市场的行业还会继续在试点市场进行交易。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试点市场和全国市场会并行。“ 关于下一批纳入全国性碳市场的行业,安丽表示,将会本着“成熟一个,拿走一个”的原则,拥有良好数据基础的水泥、电解铝行业可能会优先纳入。

对于已经和即将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行业、企业,安丽建议:“对企业而言,必须认识到碳排放是有成本的。企业未来将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约束,对于‘碳中和’的减排目标,这些任务将会分解到各个企业“。

她说, 企业首先要摸清家底,实现对碳资产的有效管理,通过深入了解碳交易机制的原理和规则,合理规避风险,积极争取盈利。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之后,碳资产管理是每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很多企业对碳资产的认识很片面,例如,很多企业的财务部门认为碳资产的管理与其无关,没有认识到碳资产的金融属性,更没有注重碳资产管理对于碳市场价格、财务风险、对企业利润等各方面的影响。

其次,要积极探索寻找新技术、新产品、新手段及合适的减排路径,以减排促进主营业务的转型升级。此外,还要善于利用碳市场带来的机遇,因地制宜地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有效盘活碳资产,通过多种形式金融工具的运用,有效低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以实现碳资产效用最大化。

对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未来发展,安丽表示,碳市场作为要素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天津市已经把支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做成北方碳交易中心和绿色金融平台列入”十四五“时期重大创新行动。尤其是自贸区特别提出探索建立甲烷、CCUS(碳捕获)特色交易中心,开展减排量开发创新试点等举措,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后期再发力提供了极大的政策支持与发展后劲。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下一步还将继续完善、丰富天津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推动开展区域用能权和排污权交易。

未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如何进一步实现市场碳排放权价格发现功能和助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安丽表示,首先将进一步创新完善碳交易服务体系,服务好地方碳市场的同时积极对接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二是开展碳普惠示范,调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积极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一方面围绕衣食住行,整体谋划、有序实施,逐步丰富公众绿色低碳生活场景,激发低碳活力。重点基于新能源车使用、分布式光伏、垃圾分类减量回收、私家车停驶、公交出行等公众低碳行为等低碳绿色场景,建立绿色账户,通过积分奖励促进低碳行为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推动以市场手段实现生态补偿,增加森林、海洋、湿地等直接碳汇,通过碳交易、碳普惠等途径间接增加碳汇,促进全市碳排放早日达峰。三是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色产品解决方案,积极打造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首先在绿色农业领域取得了突破,2020年9月22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基于蚂蚁链的绿色溯源平台上线,给绿色农产品发放“数字身份证”。在绿色金融领域,积极探索碳金融创新,助力政府与企业建设绿色金融标准、政策和认证体系等基础设施。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