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自愿减排脚步日近 多重难题尚待解决
发布时间:2010/10/18 14:33:00浏览次数:1332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是指没有法定减排义务的主体自愿采取减排行动产生的减排量,主要特点是额外性和非强制性。据了解,国家发改委从2009年起着手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称《办法》),目前《办法》已基本成熟,日前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将尽快出台,这预示着自愿减排的脚步已越来越近,而市场、制度以及公众心理等各方面准备情况如何呢?

  自愿减排市场的新探索

  “自愿碳减排是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确实有很多企业、公民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越来越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已经推出的很多模式,实际是根据着客户的需求在走。”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副总经理穆玲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9月8日,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范企业环境资产管理的企业自发行动――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推介会。该活动本着企业“自愿设计规则、自愿确定目标、自愿参与交易”的原则,通过招募、设计和交易三个阶段,研究和执行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和核实体系、目标承诺与减排和交易体系,以企业自愿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的方式,通过天津排放权所交易所市场平台组织实施。

  “企业加入联合行动,可以通过实际参与了解碳资产管理和交易知识,树立行业典范;更好地了解自身内部的排放情况、潜在资产、潜在负担,促进能力建设。”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今年8月,该所还推出低碳家庭减碳交易模式,以同等价值的环保产品向参加活动的家庭换购碳减排量。

  除了天津,上海、北京、广州各地碳交易所也积极探索丰富自愿减排交易形式。今年7月,国际济丰纸业集团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世博自愿减排平台成功购买自愿减排量2.1953万吨,用于企业自身的碳中和,成为世博自愿减排平台上单笔最大的项目。此外,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了基于自愿减排交易的“熊猫标准”,广州环境能源交易所启动了广州碳中和基金募集平台,发起设立公益性的广州碳中和基金。

  自愿减排市场建设依然障碍重重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我国自愿减排市场距离成熟和稳定还有很大距离。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处长王庶在天津气候谈判期间表示,当前碳减排交易市场存在许多制度不规范的问题,例如减排量核证机构没有资质认定,信息披露平台尚未建立;各交易所委托不同的核证机构,采用不同的核证标准等问题。清华大学副教授段茂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我国目前有中环联合认证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第三方认证机构,但各方使用的评价标准并不一样。

  此外,由于我国还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限量控制,自愿减排需求不足,这成为很多人质疑我国自愿减排到底能走多远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专家并不看好国内的自愿减排交易发展,原因是目前自愿减排的买方主要是大公司、大机构或公众人物以及少数有能力的环保人士。要大面积培养公众的环保公益意识,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也认为,自愿减排交易以企业社会责任和个人觉悟作为交易前提,即便是各种技术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缺乏总量限排和激励体系,需求将十分有限。

  “自愿碳交易最基本的要素是交易标的、买方和卖方。当前,我国自愿碳交易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需求不稳定,需要发现和引导。二是交易标的签发登记问题,这是确立市场公信力的根本。”穆玲玲对本报记者说,《办法》将是对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规范性文件,期待其尽早出台,在规范自愿碳交易市场的同时,适当推出一些扶持市场发展、刺激市场需求的举措。

  除了买方动力不足,专家认为,自愿减排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各地区各行业的排放原始数据、核查机制、交易平台等都没有建立。“碳交易所对此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形成一个价格比较统一、稳定的减排交易市场。”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王谋博士对本报记者说。

  “推行自愿减排,企业、碳交易所、政府一个都不能少。”穆玲玲认为,政府实现自愿减排的目标、进度,以及政府决定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自愿减排,这是决定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根本因素。我国推动自愿碳减排的进程,也是经济体、企业了解碳资产、开展碳管理、重新认识其资产组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将为广大节能减排服务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发展的契机。碳交易所主要是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提供便捷的碳交易及配套服务,促进供需双方见面,逐步形成价格信号。

  王庶指出,国家将争取尽快出台自愿减排交易暂行管理办法,规范自愿减排碳交易活动。同时建立中国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以保证交易的公开、公正和透明,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虽然目前各种条件还未完全成熟,但国家对发展自愿减排的信心和决心已经不容置疑。“通过调研和探讨,我们认为市场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完成中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王庶说。

  记者:王晓岚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