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金融,指服务于旨在减少碳排放量的各种金融投融资活动。低碳金融既是能源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更加理性的经济交易行为。
全球已建立起20多个碳交易平台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中心主任崔新生的观点是,建立低碳金融是低碳经济形态演进基础上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的结果,国际碳交易量从2005年的7.1亿吨上升到2009年的94.28亿吨,年均增长率达到87.2%;同期,碳交易额从2005年的108.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26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26.6%。随着碳交易市场及碳交易行为的日常化,碳排放权日益演变成一种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金融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为了促进碳减排的持续进行,为了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和获得持续的收益,全球正在形成碳金融体系。碳金融体系的形成将会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融资和资金流。
“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较大,电力消费量也比较大。我国在几个主要国家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了美国,成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碳排放市场也非常大。虽然我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且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尚不用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任务,但这仅仅是暂时的。”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建立起20多个碳交易平台,遍布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市场。英国新能源金融公司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另一机构估计,到2020年,全球银行业仅从碳交易、基础设施融资和咨询业务的一小部分业务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就可能高达150亿美元。
崔新生告诉记者,中国的能耗强度在这些国家最高,由此可见中国的产业发展比较落后,单位产值的能耗较大,也就是说同样的能源消耗在中国的产值最小。由于中国高能耗产业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资源消耗的多,价格自然上升。这样既损害我国产业的发展,降低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也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中国每年碳减排交易额可高达22.5亿美元
中国消费的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占总消费能源的82.51%,不仅超过了美国、日本、英国等经济比较发达国家,而且高于印度(76.13%)这一发展中国家,说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较大,需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加强水能、核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体来看,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化石能源的比重都比较大,虽然这些年核能、水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化石能源依然是各个国家最主要的消费能源,而化石能源的消耗会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由此可见,碳经济形态对传统经济形态的转型是世界性的课题。”
根据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需要在2008~2012年的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其中欧盟8%,美国7%,日本6%。而这些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能源结构优化,新能源利用较多,因此这些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而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没有强制减排任务,同时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减排空间大,成本较低。这样同一减排单位的成本在不同国家就有所不同,发达国家有需求,发展中国家有供应,这就形成了碳交易市场。中国现在是最大的碳交易供应国之一。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碳交易市场,因此并没有交易定价权。金融机构如加入到碳交易中,对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平台和碳交易中介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
据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规划测算,“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节能投资总额累计可达6000亿元以上。“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中国每年可提供1.5亿吨至2.25亿吨二氧化碳核定减排额度,这意味着每年碳减排交易额可高达22.5亿美元。”崔新生说。
据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一个测量并发布企业的碳排放量,并将气候变化的长期价值和成本纳入对企业财务健康的评估以及未来经营展望的一个项目)相关参与性调查显示,从中国回应此项目仅占受调查企业的8%,而全球来看则高达81%,说明中国的大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披露碳排放量的重要性。且在披露碳排放项目的企业中仅有44%表示与决策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而全球的这一比例为74%。“上述受调查国家和地区只有俄罗斯的与决策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比例低于中国。说明中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仅仅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崔新生总结说。
中国银行等已先行试水者
这一庞大的碳交易市场,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目前欧美国家和金融机构,纷纷将低碳经济视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不仅可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融资,还可以参与到碳排放的管理、交易、经纪业务,帮助建立起规范的碳金融体系。“这不仅仅会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的回报,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在公众心目中彰显独特的品牌形象。”
在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方面,中国金融机构如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等,均已发行了同碳排放交易相关的理财产品。中国银行从2007~2009年累计发放绿色贷款2000多亿,年增长率也在40%以上。另外,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已在探索相关市场的开发,如兴业银行与IFC(国际金融公司)签约率先进入了中小企业的能效融资项目,并计划“十一五”期间放贷100亿元。兴业银行从2007年到2009年已经累计发放节能减排贷款170多亿,增长率均在3倍以上。谁能在低碳金融的竞争中获胜,谁就将是未来能源金融的领导者。
崔新生告诉记者,虽然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上有较大的碳资源量,但碳金融发展程度非常不足,据世界银行统计反映,2008年我国在CER(核证减排量,Certification Emission Reduction的英文缩写)一级市场交易中的份额达到84%,2002~2008年全球66%的CER供给源于我国的CDM项目,但是我国却没有碳交易的定价权,处于碳交易链的最低端。我国政府应该鼓励银行建立起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交易体系,才能增强我国碳交易的议价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规避内外风险,如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特别是由于我国尚不具有碳交易定价权,买家违约风险较大,而地缘政治等变化都会造成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波动。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