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金融
发布时间:2015/05/27 01:11:00浏览次数:1451

  巴黎气候大会(COP21)进入倒计时200天之际,5月18日至24日,包括气候变化商业峰会、气候金融日等在内的“巴黎气候周”系列活动在法国举行。而2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举行的“气候金融日——巴黎2015”会议,吸引了超过250家企业和1300位来自数十个主要国家的代表参加,法国财政和公共账户部长米歇尔•萨班、外交和国际发展部长洛朗•法比尤斯分别作了会议开幕、闭幕致辞。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和私营部门的负责人参与了小组的主旨发言和讨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参加了会议最后一组主旨发言。

  私营金融将扮演关键角色

  法国苏伊士燃气(ENGIE)能源集团总裁热拉尔•梅斯特拉莱在欢迎致辞中表示,气候变暖是当前所有国家和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金融部门已形成共识,气候异常将对全球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产生重大影响,这对企业和金融部门来说既是风险,也是机遇。据估计,为了达成2摄氏度的控制目标,2030年以前每年需要新增7000亿美元投资于绿色经济。公共金融系统无法独自提供全部资金,因此公共和私营金融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这也意味着私人金融部门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萨班则表示,资金对于年底COP21会上达成一致协议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将信守自2020年开始每年向绿色气候基金注资1000亿美元的承诺,这需要动员企业等在内的非国家参与者参与其中。

  梅斯特拉莱强调,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行动中,金融部门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开始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将对高温室气体排放行业的投资转向环境友好领域,已有大量资金转向发展低碳经济,并催生众多新技术进入市场。

  特别是近一年来,绿色债券取得了飞速发展,全球共发放绿色债券达650亿美元,而法国在这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例如ENGIE于一年前发行集团首个绿色债券,融资25亿欧元用于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未来投资需考虑气候风险

  萨班在大会开幕致辞中表示,全球气候异常已经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未来整个金融系统必须考虑气候风险,法国政府正在考虑,为助推绿色增长在能源转型相关法律中加入条款,要求投资机构必须在其投资政策中公布对气候风险的评估。

  会上,包括法国国家信托局、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巴西联邦经济银行、美银美林集团等多家投资机构表示将减少或停止对煤炭开采等高排放行业的投资,并在投资中考虑能源转型、降低碳足迹、保护森林,并将气候风险因素纳入评估范围。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CNP)承诺从今年底开始测算并公布投资项目的碳足迹。欧洲第二大保险公司安盛集团则表示将在今年底从煤炭行业撤出5亿欧元资金,审慎评估气候风险并调整投资组合,在2020年以前向绿色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30亿欧元。另外,与会商业领袖表示,保险行业将着手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投资中存在的气候风险进行分析。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贡献

  作为本次会议唯一受邀的中国嘉宾,王文院长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气候金融日的会场上他却感到“形单影只”,希望国际社会能够更多地听到中国人的声音,更多地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

  王文说,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来到巴黎购买昂贵商品,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大量穷人。现在欧洲很多国家提倡自行车出行,但中国人才刚刚开始享受汽车的便利,还有超过70%的中国人没有开过汽车,中国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所处发展阶段存在复杂的差异。中国需要在发展和减排间进行平衡,既要发展,也要低碳,这对于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讲是相当困难的,但中国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中国是有决心和负责任的大国,是最早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之一,并很早就开始进行减排努力。中国2014年的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了33.8%。2020年的行动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50%。中国正在开展一场绿色革命,但这一切仍然需要全世界的帮助。他呼吁世界更多地鼓励中国,帮助中国,并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气候金融等方面的困难和艰辛努力。

  关于气候金融问题,王文介绍说,绿色金融将作为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写入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已经开始尝试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利用多种金融手段将社会资金和公共资源引导到环境友好型项目。但另一方面,气候金融对于中国仍是新生事物,目前其体系不够成熟,中国需要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经验,希望各国学术机构与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中国重要智库开展交流合作。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