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在10年前被认为是“买卖空气”,如今却成为全球降低企业碳排放的一个有效市场手段。
按照去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上海、广东等7个省市将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本报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北京已将试点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上海和广东的方案也已浮出水面,上海甚至已将第一批碳配额分配完毕,目前正在企业间做调查,湖北省的碳交易管理办法目前已修订至第五稿,其中对管理机构、配额分配与管理原则和价格以及监督等作了相关规定。
“我们在7个地区先行先试,要试各种各样的办法,最终的目的要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最终必须形成一个与全球接轨的碳市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李俊峰说。
为此,国家发改委已开始调研中国的“气候变化应对法”,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提供法律依据。
碳热度
王庶是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处副处长,最近他发现国际合作机构来找他们,要合作的优先领域排第一的就是碳交易。而在国内,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的积极性也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很多试点地区分管的省长和市长亲自部署试点工作,市长们对这个交易的问题非常清楚。”王庶说。
2011年年底,中国政府确定了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深圳和重庆7个省市作为碳交易的试点,计划在2013年正式实施试点工作。“北京早在四年前就开始准备碳交易,今年下半年进入冲刺阶段,现在只等国家发改委发令枪响。”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说,北京的试点方案已递交国家发改委,北京市环境交易所承担了交易规则的制定和交易平台的搭建。
碳交易的目的就是用更低成本实现减碳目标。参与碳交易,为企业实现减排目标提供了一条新的、市场化的路径。企业如不能完成减排目标,则可通过在市场上购买不足部分的配额来履行减排责任。同样,企业如通过努力超额完成减排目标,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其剩余配额,从而获得一定收益。
欧盟在碳交易的初期,配额大部分以免费的方式分配企业。而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在试点方案中均采用免费发放的方式。
除了7个试点省市,目前国内多个省市也成立或者正在筹备环境交易所。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说:“据我们了解全国有30多家交易所,都在探索成立过程当中,实际的交易量并不是很多。开展有交易的主要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交易所,三家交易所总的自愿减排项目超过50笔,总的交易额近2亿元人民币。”
山西环境能源交易所人士郭爽对本报记者表示,山西虽不在试点范围,但作为能源大省,碳排放大省,山西希望探索碳交易市场,尽早开展工作。
交易门槛
北京将碳交易的门槛设到排放二氧化碳1万吨以上的部分行业企业,首钢、北京能源投资集团等大的企业集团将在此范围。
而上海分高耗能企业和服务业两个门槛。上海环境交易所副总经理钱锋告诉本报记者,上海的门槛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等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以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1万吨及以上的航空、港口、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共计200家企业。
目前上海市根据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分配指标确定了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并且为试点的200家企业分配了配额,目前在各企业间做调查。
广东省将在9月中旬启动环境交易所揭牌仪式和试点启动仪式。但广东的试点方案已在征求意见中。广东省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气候处副处长陈毅军表示,“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或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主体,纳入交易试点的企业在300家左右”。
“不论民营还是国企或者外企,只要超过门槛的企业都将强制纳入碳交易试点。”陈毅军说。不过他表示,广东省与北京和上海不同,还有21个地市,而这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怎么调动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在试点省市中湖北比较有特色。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齐绍洲认为,湖北的经济中工业占比较大,尤其重化工行业,对于正在谋求厚积薄发的中部省市,湖北碳减排和促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湖北将钢铁、化工、水泥、造纸、有色、玻璃几大行业纳入试点范围。齐绍洲预计,第一批试点会纳入100多家企业。
在配额发放方式上,试点地区纷纷采取了免费发放,但北京和湖北均表示下一步会根据情况配合拍卖方式。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认为,中国一开始还是免费较好。欧洲的电力企业配额拍卖,是因企业有自己确定电价的权力。而在中国电价是国家规定的,企业因碳排放权拍卖在成本引起电价上涨压力,进而影响国家价格体系的话很麻烦。但她建议对新进来的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可以考虑拍卖。
能分配多少排放量这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李俊峰表示,配额分配多了没有减排的效果,分配少了就会增加企业成本。欧盟因早期免费发放的配额过于宽松,使得碳交易价格始终非常低。如何确定配额是各试点地区方案中最为敏感的部分。
北京市参照了2009~2011年两年的企业能源消耗量,确定了分配额度,也就是所谓历史法。今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通过企业申报和采集等方式建立了重点排放企业的能耗进而测算碳排放数据,这是试点确定配额的依据。
2009年到2011年碳排放多的企业分配的额度也多,2015年重新分配,总体趋势是配额会逐步减少。”北京市环交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欧盟采取五年分配一次,试点阶段北京等省市将分配两年的额度。
目前各个试点地区的碳价格并未出炉,北京市正委托清华大学研究碳价格。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处副处长王庶对本报记者表示,碳价格应由市场来决定,但试点省市在操作中倾向于制定一个最低指导价模式。
全国碳市场
今年6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暂行管理办法》,此后又对电力(火电)、建材(水泥、玻璃)、化工、有色、航空和钢铁等六个重点行业企业,进行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指南和报审模式研究。
据国家发改委的了解,企业能耗数据统计上,电力行业好一点,钢铁和水泥则特别困难,比如水泥厂分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数据统计很缺乏,对于这些企业的分配缺乏数据支持。为更准确知晓企业用能状况,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设立节能监察中心监督重点用能企业,并定期向主管单位汇报。
广东省发改委陈毅军建议,对新上项目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应引入碳评审的机制,对新上项目的碳排放空间进行预计,或者免费发放,或者购买部分配额,使新项目的实际排放与存量碳排放交易产生对接。
作为一个强制性的市场,靠企业自愿碳交易市场或许很难维持。王庶表示,碳市场必须得有立法。目前中国的气候变化立法已经开始调研,国家发改委官员呼吁,立法当中要把碳交易内容也写进去,以便碳交易推广到全国时有法律支持。
与各级政府的热情相比,企业对碳交易的关注并不明显。在上周关于“碳市场与低碳发展”的第三届地坛论坛上,超越环境商务株式会社副总经理曹原告诉本报,他有一些客户将会在明年的试点中被纳入,但企业并没有足够重视。他认为,这表明政府和企业之间对碳交易的沟通还不通畅。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