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加州新碳市场风险与回报并存 大银行进退两难
发布时间:2012/09/17 11:28:00浏览次数:1126

  专家认为,到2020年,加州碳市场规模可能将达到每年400亿美元(1美元约为6.35元人民币,但同时也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各大银行因此正在权衡是否要涉足美国加州碳市场。

  据路透社报道,加州碳市场已克服法律和政治障碍,日前成功测试了州级拍卖平台,已经准备步入实际操作阶段。碳交易距离二氧化碳许可证的首次正式销售只有10个星期了。

  加州碳市场的成败将左右美国未来几年的环境政策。加拿大丰业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以及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等欧洲银行可能对最终结果起到关键作用。各大银行能为客户买卖碳信用额度提供便利,就如何持续降低成本为企业高管提供建议,并最终帮助他们实现环保目标。

  但截至目前,一些最大牌的投资银行中仍与碳市场保持距离,有的已经撤离。他们对于抽取宝贵资金投入新兴市场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在经历了欧洲碳市场的动荡之后。八年来,欧洲碳市场一直深受价格颠簸和政策不确定性的困扰。正如加州希望从欧洲碳市场的失误中吸取教训,银行也希望借助自身在欧洲取得的经验,增大在加州的胜算。

  “我们在欧洲参与碳交易已有好几年,所以现在我们对碳市场有深刻理解。”加拿大皇家银行排放市场总监安东尼•达戈斯蒂诺(Anthony D'Agostino)说,“要在加州复制,对我们来说是极其容易的。”

  加拿大丰业银行从事碳交易的历史不长,但如今却是碳市场上最活跃的银行,其客户名单上的石油公司和公用事业公司的碳排放量超过加州总排放量的一半。该行环境市场总经理杰夫•金(Jeff King)说,他已经通过加州早期的场内及场外碳交易获取了经验,当加州企业在碳市场上变得更加活跃时,这些经验可助银行一臂之力。

  “这个市场是新的、不稳定的,而且要利用新闻事件。”他说,“一些银行避而远之,因为他们总是听说限额与交易体系时日不多了。不能被忽略的是,虽然花了很长时间,但这一体系确实在北美扎根了。”

  由于经历过欧洲的打击,以及对美国参议院2010年未通过联邦碳市场立法的失望,一些大银行已经从这个新兴市场撤离了。

  贾森•帕特里克(Jason Patrick)过去负责美林公司在美国的环保产品部门,直至去年三月该部门撤销。但是他选择了继续留在这个年轻的市场帮助启动一个新的公司?——实物期权国际公司,以协助客户适应加州碳市场的复杂情况,同时也涉足其他的环境和能源市场。

  “我们相信加州市场会长期存在。”他说,大银行的缺席为愿意承担风险的独立贸易商以及小型投资基金创造了空间。“金融危机后,大银行对新兴市场缺少胃口。”帕特里克表示,“这为那些愿意参与的,尤其是那些较早涉足的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总部设在伦敦的巴克莱银行是加州碳市场的先行者,今年一月突然转向,关闭了相关部门,撤掉了交易员凯丁•基尔戈(Kedin Kilgore)。凯丁在2010年11月达成了第一个加州碳配额远期合约。但观察家认为,一旦交易情况好转,巴克莱等银行还会回来。该市场2013年的规模将是10亿美元,到2020年预计会增至400亿美元。

  德意志银行也正觊觎加州市场,一名碳市场交易员称,他们正在和潜在客户进行沟通以及开发产品。目前,德意志银行已经从加州赢得一份合同,将作为碳市场金融服务管理者,代表加州在碳配额拍卖之前采集投标保证书,并提供结算服务。

  不过,碳市场交易员表示,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该银行希望过多涉足碳交易。德意志银行与巴克莱银行已经亲眼见证过碳市场能够多么令人沮丧,在早期的欧洲碳市场,这两大银行曾处于领先地位,后来都缩减了投入。

  尽管有欧洲市场的前车之鉴,目前仍有很多因素导致人们对加州新市场的前景产生疑虑。

  加州石油公司、制造企业和食品加工商将在2013年被纳入碳计划,但因初期获得的免费碳配额只能覆盖90%的排放量而抱怨不休。上个月他们大力游说,希望改革方案获取更多配额,但未能成功

  相关诉讼也在扰乱市场。一个反对碳交易法的不知名环保社团提起法律诉讼,迫使加州将碳计划的正式启动延迟到2013年1月。

  此外,加州碳配额处于加州方面与联邦方面双边监管的状况,一直是有争议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试图对其进行规范,加州花了两年时间与之抗争,联邦政府最终决定加州碳配额是“非金融商品”,应该主要由加州监管。

  据了解,自美国洲际交易所2011年8月首次推出加州碳合约以来,接近1200万美元的加州碳排放配额远期合约和期权已经成交,成交价主要在15美元至18美元之间。目前,每周约有价值1000万美元至2000万美元的加州碳排放配额易手。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